
這幾年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來形容當下的汽車行業是更直接不過。而且今天的主題都是“新”,每位嘉賓都是“新”,“新”背后的邏輯還是汽車行業的變局。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包括剛才大家都提到一個四化,電動化、智能網聯化以及共享化,這四化正在重塑汽車工業。我們也看得到,在過去一百多年里面,主要還是歐美日在主導汽車產業的發展。但是在當下,無論是在電動化還是智能網聯化,以及共享化下,中國都處于主導,或者領先的位置。
也正是這樣一個背景,對于我們股權投資來說帶來了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機會,我們各個投資機構也都在致力于汽車行業的大變局里面,去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我今天匯報的內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汽車整體行業做簡單匯報,第二部分匯報一下在汽車變局當中尋找確定性投資機會,第三部分是做一個小結。
一、汽車產業簡析
汽車行業概況,這一塊就簡單過一下,大家都比較了解。從量上來說,2000年2010年是整個汽車的黃金十年,十年間銷量增長超過8倍,我國也從2009年開始一直產銷量全球第一。過后,2011年-2017年增速下了一檔,2018年到至今則是微跌和微增的,包括經濟的因素,包括政策的因素,以及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研判未來幾年整個車市,從總體的量來說可能是微增的狀態。
從結構上來說,新能源汽車從2008年奧運會、2009年的十城千輛,進入了示范階段。兩個時點是比較關鍵,一個時點就是2015年,從2009年到2015年,花了五年的時間滲透率到了1%,這是新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奇點,1%過后進入了導入期。然后到2020年的時候,整個滲透率,也是花了五年的時間,從2015年的1%,到了2020年的5%,5%也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奇點,到5%過后,整個新興產業也就進入了快速的成長。我們也看到,在2020年去看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很多人還處于相對悲觀的狀態,但到2021、2022年,整個新能源汽車是超預期的。我們預判,今年整個銷量大概在600-650萬輛左右,整體滲透率提高到24%左右。
我們在看整個汽車行業的時候有個主題是不變的,也是學汽車的時候提的四個詞,“安全、節能、環保和舒適”,這四個主題是一直圍繞整個汽車行業不變的主題。我們在判斷汽車類項目的時候,很多時候也是去圍繞這四個詞,或者四個主題,然后做一個篩選。不管汽車行業怎么變,這四個主題是不變的,這是一個維度。
另外一個維度是“變”的維度。首先大家都知道,剛才我們首席也提到,汽車的科技感在提升,汽車已經成為最大的移動終端和新技術的整合平臺,我們看得到,包括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碳纖維,特種塑料、特種鋼等新型材料,都在汽車上去尋找應用場景。
另外我們也都知道,像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的是在汽車; 3D打印,八幾年最先出來的時候是在汽車上應用,現在在整個汽車的研發生產制造環節有比較大量的應用。所以來說,新技術都在往汽車這邊聚集。
也看到另外一個變化,剛才提到的新四化,發生的動力的變革,包括控制權的變革,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相應衍生出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以及共享汽車。
另外,新四化整個帶來的汽車產業重塑,原來傳統車廠還是Tier 2、Tier 1這樣一個封閉垂直的體系,現在逐漸的開放,整個汽車的外延也在不斷的擴大。產業鏈的核心也從之前的整車向產業鏈輪動轉變,我們之前研究汽車的時候,更多會從整車去上下延伸?,F在再回過去看電動車,則是,每一兩年都有不同的環節作為產業鏈核心的驅動,在驅動各個產業鏈環節一起發展。
二、產業變局中尋找確定性投資機會
我們去看一些新興產業,基本上脫離不開三大因素的驅動,我們看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亦是這樣。一個是政策的驅動,另一個是技術的驅動,還有就是市場的驅動。包括高鐵、光伏風電,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行業發展初期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我們把新興產業比作人類一生的話,在嬰兒期,政策更像是父母的呵護一樣,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當產業發展到中后期,更重要的是市場端,也就是以供需相關的因素作為主要的驅動,技術驅動則是貫穿整個產業生命周期。
基于這個模型我們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青年期,主要驅動因素也從政策逐漸轉向市場,真如剛才首席說,從工業品到消費品、B端到C端的轉變。所以現階段,市場以及技術的因素驅動占主導,
再看另外一個方向,智能網聯汽車目前還處于孩童期,整體來說還需要政策的呵護,最近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也在出臺。所以現階段,政策以及技術因素占據主導。
具體來看兩個行業,首先從產業鏈的維度來看新能源汽車,這兩年整個新能源汽車終端需求的超預期增長,帶動了上游特別是資源開采以及原材料供應的緊平衡狀態。剛才羅秘書長也提到,整個碳酸鋰價格兩年不到時間,從4萬多一噸漲到60多萬一噸,還有人預測,今年底之前應該能到70萬一噸。我們認為在中短期之內,由于資源的限制、擴產周期影響、以及整體下游的增長,可能還是維持在相對高位。這是資源端或上游端的情況。
另外中游端這塊,包括電芯原材料、電池的制造,本質來看實質是制造業,所以更重要的會是去看它的成本,我們去看這些項目或者廠商的時候,最終是看公司成本的控制,或者降本的空間。
下游是整車,剛才提到,已經從B端市場往C端市場去轉變,我們覺得最終拼的環節是產品力。以前說的是電動化,電動車是大家的首選,現在在電動化的基礎上再疊加智能網聯。不同客群對于車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不同人群,需要的產品力是不一樣的。
由于時間的關系,對于各個細分的基本面判斷在此就不一一簡述。
基于各個產業鏈的判斷,上游資源屬性較重,在三大碳酸鋰來源中,比較看好鹽湖提鋰這塊,本身從國內來說,鋰資源80%還是在鹽湖里面,但因為我國的鹽湖分布以及鎂鋰比較高等影響,開發難度較大,這塊將主要得益于技術的突破,所以該環節我們重點關注鹽湖提鋰技術突破帶來的投資機會。
中游,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的格局已經初定。重點關注新型電池,包括固態電池,、納離子電池等產業鏈的投資機會。另外一塊,我們也關注電池量的增長帶來的上游正負極、電解液、鎘膜以及銅箔等核心原材料放量后的Pre IPO投資機會。
在下游以及后市場。整車環節,我們可以明顯看得到,之前大家更多提造車新勢力,當下傳統車企已經開始發力。在新能源汽車下半場,傳統車企本身在供應鏈、以及渠道方面的優勢開始凸顯,因此我們最近關注傳統車企分拆的機會。另外是兩個行業痛點。其中一個重點關注的是動力電池退役后的回收環節,最近疊加上游原材料,鋰電池回收的企業也是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另一個是里程焦慮,這一塊重點關注超級充電樁或者超級充電設備提供商。還有一個點,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高,新能車整個基數增加,會帶來整個上游零部件的需求激增,這一塊也會帶來相關供應鏈企業業績的增長,這塊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接下來是對智能網聯汽車投資的判斷。智能網聯汽車三個詞,感知、決策和執行,這是它的核心。從發展階段來說,無人駕駛是智能網聯汽車的終極,或者無窮大,行業一直在逼近,但什么時候達到是個未知數,目前整體還處于L2到L3的混沌期,我們覺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逼近臨界點。
大家陸陸續續看到,智能網聯汽車一些特定的場景,比如在港口、物流配送,礦區、農業、工業園區等農業礦區,已有L4的示范項目出現。在現階段,低速環境確實是智能網聯汽車不錯的應用場景,也是對技術很好的一個迭代。
還有一個點,汽車智能網聯化重塑產業鏈,會不會出現像華為這樣的超級Tier 1企業,相應整車的話語權會不會被削弱?!
基于上述的判斷,我們現階段在智能網聯汽車重點關注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圍繞ADAS的感知決策和執行,重點布局在傳感器、自動駕駛芯片、域控制、以及智能執行等領域實現核心能力突破的企業。
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國產替代加速帶來的投資機會。我們也看到,百年的傳統汽車工業史是由歐美來主導,相應也成就了博世、大陸和采埃孚等汽車零部件巨頭。在前幾年我們去看汽車行業相關項目的時候,特別是汽車電子項目,都在談國產替代。但是回過去看,在前幾年的時候更像一個偽命題,當你在國產替代的時候,首先是整車廠接不接受,第二是整車廠接受過后,博世、大陸這樣的國際巨頭怎么去反應,不僅降價,而且產品質量本身占優勢,所以整個國產替代更像是一個偽命題。
但從2021年開始到今年,整個國產替代我們感受到明顯在加速,這一塊主要還是得益于幾個方面。一方面是,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里面,中國處于主導或領先位置。另一方面是大環境,包括芯片荒、疫情帶來的影響,本土的汽車企業,特別整車廠,愈加重視供應鏈的安全。大家更愿意去接受國產品牌,本身國產零部件企業也在進步,所以整個國產替代明顯是在加速的。國產化替代領域我們重點關注有持續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產品力的零部件廠商。
三、總結
接下來對今天做一個總結,從投資機構角度來說,我們是看好整個汽車行業“四化”的發展,包括對于產業鏈重塑帶來的投資機會,也只有在變化當中才會有投資的機會。
具體到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我們更多從產業鏈驅動的視角挖掘各個產業鏈環節挖掘的投資機會。我這邊匯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